珠海公共场所标识有了英文“标准答案”
怎么翻译“4+3”产业集群,以及斗门龙舟赛、三灶鹤舞、横山鸭扎包等珠海非遗项目?
3月13日,“出台珠海市《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打造国际友好型城市”新闻发布会举行。《译写规范》规定了珠海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译写原则、译写要求和方法、书写要求等,提出了分门别类的译写示例。据介绍,这是珠海市首次制定标识语外语译写相关标准,在全国首发产业园区中文标识英文译写专项地方标准。
目前,《译写规范》第一批地方标准已正式发布,于2025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批地方标准包含通则、文体旅游、医疗卫生、产业园区4部分,创新增加珠海非遗项目、特色景点、市属医院名称、重点文体赛事和活动、重点产业集群等译写,为珠海中文标识英文译写提供翻译方法和“参考答案”。
首次明确珠海特色词条译法
珠海市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口岸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今年珠海将迎来第二届亚洲通航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等重要展会、赛事和外事活动,迫切需要为来珠外籍人士提供良好国际化语言环境、国际化营商环境。公共场所标识正确、地道的英文译写犹如珠海的城市名片,生动形象地展示着珠海城市的软实力。
《译写规范》的制定遵循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原则。在考虑现有国内公共场所中英文标识语设置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相关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的成熟标准,使标准内容适合珠海实际和发展需求,更好服务于珠海市公共场所中英文标识语的设置。
“在编制《译写规范》的调研阶段,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等方式听取了在珠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意见,锁定提升珠海市外语标识内容规范性的首批领域,即通则、文体旅游、医疗卫生和产业园区。”珠海市外事局副局长张挺表示。
具体来看,“通则”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珠海特色的细分文件,对《译写规范》发挥着总揽的作用;“文体旅游”是方便和吸引来珠和过境游客的重头戏,也是珠海“最吸睛”的亮点;“医疗卫生”备受外籍人士关注,在此前的问卷调查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外籍人士希望加强该领域的外语指引;“产业园区”则是珠海市首创的领域,通过完善产业园区相关的外语词条,进一步帮助来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外国人获取信息和服务,为珠海招商引资提供良好条件。
据珠海市外事局四级调研员张蓉介绍,同一场所中的词语选用和拼写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一般专名使用汉语拼音拼写、通名使用英文翻译。值得关注的是,《译写规范》还对一系列珠海特色词条首次明确了译法。
将编制“口岸交通”《译写规范》
珠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邓未表示,本次外事部门成体系地研制《译写规范》系列地方标准,对文体旅游、医疗卫生、产业园区等公共场所译写进行规范,充分体现了各行政主管部门标准化意识不断提升,运用标准化手段提高工作质效的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珠海出台了《珠海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制定的范围和流程,进一步凸显地方标准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珠海市累计发布地方标准84项,其中涉及领域较集中的市场监管领域25项、乡村振兴14项、交通运输11项、城市管理10项、卫生健康9项,这些市级地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透露,接下来珠海将编制《译写规范》第5部分“口岸交通”,推动外语标识地方标准形成体系。借助电子化手段,不断提升标准使用的方便性和体验感。
同时,珠海还将针对现有的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开展专项纠错行动,联合各区、各领域,开展集中纠错行动,组织广大市民、有专业优势的青年志愿者和外籍人士加入到外语标识纠错活动,共同提升珠海的“国际范”。通过线上调查和现场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标准使用者的互动,进一步完善《译写规范》的内容,提升标准的应用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南方+记者:黄天儒、梁涵)